【山东教育】治学之道“法乎其上”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宋微波

    【编者按】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6周年之际,10月23日出版的《山东教育》(高教)杂志在“齐鲁学人”栏目以“治学之道‘法乎其上’”为题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宋微波30余年来埋头基础生物学领域,潜心海洋纤毛虫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带动国际海洋纤毛虫研究领域潮流与方向,以及严谨治学、立德树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重点报道,现全文转发如下:


    宋微波,原生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纤毛虫原生动物学研究。国家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目前任国际原生生物学会常务执委、亚洲原生动物学会主席、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国际主流刊物《真核微生物学报》《欧洲原生生物学报》《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等杂志编委。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专集5部。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先后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以及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曾获国际原生生物学会Foissner基金奖和纤毛虫学Cravat奖;2002年以来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科研学习和未来的人生规划中,要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高的心气,着眼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敏学笃行,持之以恒,肩负起向海图强的重任。”9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宋微波为2020级研究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叮嘱新一代青年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有家国情怀的中国海大人。

  作为国际知名的原生动物学者,30余年来,宋微波全身心投入到海洋纤毛虫的研究事业中,从一个人发展成为一个团队,直至成为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他主持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使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海洋纤毛虫研究中心,持续引领世界海洋纤毛虫研究的潮流与方向。

痴醉学海入门原生动物学领域

  1958年,宋微波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县城———微山县。1975年,高中毕业的宋微波被分配到微山造纸厂,成为一名造纸工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宋微波依然没有放弃读书学习的习惯,他所在的打浆车间,经常会收到一些等待销毁的书籍,这些书籍成为宋微波那个时期的精神食粮。“1978年离开工厂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床下堆满了各类书。”宋微波说。

  在造纸厂“三班倒”的紧张日程里还要见缝插针地读书学习,让宋微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利用点点滴滴时间完成预定的任务。这使他在此后的大学生涯和留学过程中受益匪浅。

  1977年秋,宋微波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试,却因填报志愿失误未能如愿。次年,他再度应考,如愿考入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大学之路由此展开。

  1982年本科毕业时,国内研究生制度刚刚步入正轨,宋微波选择在无脊椎动物学家尹左芬教授门下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攻读研究生期间,在导师提供的选项下,他选择了跟随孟庆显教授从事对虾体表的病害纤毛虫研究,从此开启了纤毛虫学研究的学术之路。

  1985年硕士毕业,宋微波留校任教。这年秋天,国家在部分部属高校中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在一位国际同行的推荐下,他选择了联邦德国波恩大学为进修目的地,拜读于著名原生动物学家Wilbert教授门下。

  为尽快拿到博士学位,完成预定的研究,宋微波把所有的时间都加以利用,放弃周末、假期,夜以继日,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3-4年的工作量。那是一段不分昼夜的时光,每天的节奏常常是:一早起来去听课、采集或扎进实验室工作,午饭时路过图书馆,把需要借阅的书目表提交给图书管理员,饭后过来取走文献去拷贝,下午做水样分析、处理数据、绘图统计、邮件交流、暗室操作,晚上回到宿舍,整理白天的素材和查找准备第二天所需的文献等,一直忙到夜深……撰写论文的后期,他干脆把宿舍的窗帘拉上。“那样就分不清白天黑夜,完全按照自我状态和工作需要来安排作息。”宋微波说。

  那段留学岁月的“疯狂”投入和刻苦,在他离开研究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同事们传为美谈。他的导师Wilbert教授在他毕业离开后,曾专门给中国驻联邦德国的大使馆教育处写信,建议表彰这位勤奋努力的年轻人。波恩当地报纸还专门对他的工作事迹进行了报道。作为付出的回报,他凭借题为《波恩帕氏水体周丛纤毛虫分类与生态》的论文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第一次对富营养水体内的周丛纤毛虫的区系组成和时空变化做了全面、完整的研究。该论文后来在德国出版,并获得了国际原生生物学会主席、美国马里兰大学Corliss教授的高度赞赏,他在一封通信中评价该工作“为周丛原生动物研究作出了一大贡献”。凭借该论文的影响力,宋微波于1992年获得了国际原生生物学会颁发的Foissner基金奖。

从斗室到国际海洋纤毛虫学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馆2号楼二楼阳台右侧,是一个约6平方米的封闭空间。这里曾是宋微波1989年初回国时搭建的第一个实验室。作为一个新人,他从学校申请获得的资助是3000元启动经费。“在当时,用这笔钱刚好买了一台针式打印机。”谈起科研起步时的窘迫,宋微波记忆犹新。但有幸的是,在那个最困难的时期他得到了众多前辈和同事的无私帮助。他至今难以忘记所收到的第一笔驰援:1990年,时任水产系副主任的管华诗,在听到宋微波的工作困境汇报后,毫不犹豫地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上给予支持。“12000元,在当时那是一笔不菲的数额,堪称雪中送炭。”宋微波至今感怀在自己事业发展的每个节点上,领导和同事给予的无私帮助。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学术界,原生动物研究不被人们重视,对于海洋纤毛虫的研究近于空白。长期以来,在国际上几乎没有来自中国的声音。作为一个拓荒者,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堪称壮举般的持续30年的围绕纤毛虫分类、区系研究。在这些大工程中,他先后组织了近30位博士生参与其中,犹如蚂蚁搬家,逐个类群、逐个海区、逐个生境地完成了我国黄渤海、南海自由生活纤毛虫所有常见类群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形成了温带、亚热带海洋中近岸各类生境中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全面、系统的本底资料。这项工作也促成了今天国际海洋纤毛虫学研究新格局的形成:在全球范围内,迄今还没有第二个团队,以这样的规模、历时如此之久、集中如此众多的人力和物力,全方位、高标准地针对温带-热带的纤毛虫区系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

  同时,宋微波还主持了对海水养殖环境中病害原生动物的探索,围绕我国黄渤海地区的养殖鱼类、贝类以及对虾等经济动物体内外的寄生、危害性原生动物,出版了该领域首部专著《海水养殖中的危害性原生动物》。

  作为研究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宋微波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在纤毛虫细胞学领域的开拓上,他和他的学生们在过去20多年的研究中,围绕众多代表性类群,揭示了大量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构分化、模式形成中的新现象。他们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构成了国际上该分支领域的核心成果:据国际原生生物学领域5家主流刊物的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最近10年的相关文章中,他及学生所完成的工作构成了该领域相关成果的三分之二,并由此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最近十几年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系统学研究中,先后开展了对纤毛虫门内各大类群的标记性基因测序、对系统演化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成果累累,有9篇文章连续发表在领域著名刊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他的团队所提交的标记性基因序列形成了国际GenBank  信息库中纤毛虫类群的重要组成,成为国际纤毛虫分类学-系统学-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档案资料。

  与此同时,宋微波积极活跃于国际学术界。在他和同行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纤毛虫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声望不断提高,中国海洋大学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海洋纤毛虫学研究中心,每年都有一批批的国内外同行和学生前来学习、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奥地利著名学者Berger博士在其2011年出版的专著中予以“扉页题赠”,将宋微波所领导的研究室称为全球纤毛虫学的“acknowledged  center”。宋微波本人先后当选国际原生生物学会常务执委、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亚洲原生动物学会主席。此外,他还受邀担任了《真核微生物学报》《欧洲原生生物学报》《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等多家国际刊物的编委。2015年9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八次欧洲原生生物学大会上,他以《中国纤毛虫学的现状和发展》为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许多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交流,搭载中国这条“顺风船”发展本国的纤毛虫学研究。

严师大爱传授治学之道

  “我们告诉你方法,其余全靠你自己。”这是宋微波为他的研究室制订的“室训”,也是他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凝练。

  从1993年招生起,宋微波的研究室累计走出了70余名研究生,约四分之三为博士生。这个不算显赫的数目,与他一贯提倡的“精品培养”方案密不可分。“每个学生进来之前,我们会告知他,研究室不接收那些本意仅限于读硕士的学生,在这里的学生要走完硕士到博士的全程。因为要完成合格的专业培训,3年的硕士时间不够。”宋微波说,“我们没有走数量取胜的道路,招进来10个,允许烂掉8个的那种‘广种薄收’的培养方案不是我们的策略。”正是在这种“精品培养”的模式下,从这一实验室走出的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成果积累和充分的学术竞争力,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毕业后成功地在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所获得较理想的工作并顺利开展起独立的工作。毕业生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数据中得到印证:在所有的博士毕业生中,除去部分人在国外发展,在国内工作的学生中90%以上都在继续着纤毛虫方向的研究;国内现有的近30个纤毛虫学研究团队中,约三分之二的团队由其毕业生所支撑或组建。从另一组数据也可以考量这个培养模式的成效:从他的首位毕业生算起,历届学生中先后有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国际原生生物学会针对博士毕业生等新人的“纤毛虫学Corliss奖”、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2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2014年网评“山东省最牛博士生导师排行榜”中,因学生的荣誉和成绩,宋微波名列第三。

  当被问及是否是一位“严师”时,宋微波说:“我知道学生程度不同地怕我,毫无异议。”学生的“怕”,可能有各种因素,但要求严格是一个重要原因:常常是一人犯错会被群发警示,让大家引以为戒。他最常对学生们讲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错误,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教训;一个人的经验,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收获。”

  “法乎其上”是宋微波教导学生的格言之一,他的解释是,希望每一位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在他看来,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与积累,而是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思辨就是打开思路,不相信教条,敢于怀疑,通过思考作出判断。”

  多年来,在宋微波实验室走出的毕业生,犹如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他们凭借优良的素质、卓越的表现和突出的成绩,在不断地扩大和提升学科影响力,同时也赢得了同行的认可与肯定。2015年,国际原生动物学领域著名刊物《真核微生物学报》产生了新一届编委,在5名中国编委中,除宋微波本人外,另有3位新编委毕业于他的团队。

  二三十年后,中国乃至世界纤毛虫学的研究将会是什么样的格局?宋微波说:“最好不要去预测,也很难预测。”从主观意愿上,他表示会将分类学作为一个强项长久维持:“这是我们的传统强项,也是我的责任之一,因为这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即使有一天将海洋领域做完了,还需要研究土壤和淡水里的纤毛虫,还有寄生类群、各种极端生境等等。而任何一个学科和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维持连贯性,特别是在传承性要求很高的分类学领域,一旦中断了,后果是灾难性的。”

  相关链接:

  纤毛虫,原生动物中结构最复杂、多样性最高的一个大类群,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极地、土壤以及各类动植物宿主体内外。在那里,它们扮演了形形色色的角色:微食物网内的能量转运中枢、环境清道夫、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者、细胞水平的模式动物、养殖动物的病害等等。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冯文波